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振兴之路。
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六盘水市累计投入5.3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3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98万个。目前,全市省级示范幼儿园达16所,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59%,较“十三五”末提升1.76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水城区玉舍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管云说:“山区孩子的游戏区比城里还丰富,充满童趣的草坪操场、玩沙池、戏水池、攀爬架等户外体育设施是最受欢迎的地方。”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按下“快进键”
全市155所省级公办强校辐射城乡,通过“腾退改造+资源整合”新增学位1.2万个。水城区入选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培育县”,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全部享受“暖心餐”和“温馨房”待遇。家长李桂兰感慨:“孩子不用再翻山越岭上学,老师还辅导作业,比我们自己带得好。”
民族团结教育:培育“石榴籽”精神
六盘水市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苗绣技艺》《布依铜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1731名乡村教师通过普通话测试,751名盘州教师掌握“汉彝双语”教学技能。水城区第二小学、钟山区第十五小学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六盘水市实验幼儿园是第一个荣获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命名的幼儿园。
协同育人:构建教育“同心圆”
全市建立了1500个家长学校,156万家长接受了系统培训。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1148名,开发“阳光成长”心理健康云平台,累计开展线上咨询2.3万人次。钟山区实验小学的“家长开放日”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家长张磊称赞:“学校教的育儿方法很实用,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了。”
语言文字规范化:夯实团结教育基石
全市98.3%的学校达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其中国家级示范校7所、省级示范校18所、市级示范校73所。2024年,1731名乡村教师通过普通话测试,进一步提升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铸牢共同体意识:开创示范创建升级版
“十四五”期间,六盘水市争取中央、省级、市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补助经费700多万元,用于双语教师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等工作。通过举办双语骨干人才培训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全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向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升级版大步迈进。
结语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六盘水市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民族教育的奋进篇章。如今,教育振兴与民族团结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托起民族地区的美好未来。(市民宗委、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