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记者从六盘水市“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盯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弱项,出台政策措施,整合资源力量,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着力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三个转向”要求,深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六个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3+1”保障“回头看”,扎实巩固民族乡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至2023年,全市共安排省级以上财政衔接补助资金57444.58万元,立项审批项目271个,用于支持民族乡高质量发展,有力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打造了落别乡牛角村等一批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了龙场乡发堤村等一批“五型”示范乡村。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民族地区产业活力。以“凉都三宝”为重点,全面激活民族乡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活力。培育了盘州市岩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建成“凉都锦绣坊”42个,“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48家。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26家民族传统工艺企业,帮助就业379人,带动周边1400余人增收。民贸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7家增加到目前的171家。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提高民族地区生活品质。全面强化医疗保障,民族乡脱贫人口等四类特殊人群做到参保应保尽保、缴费应资尽资、待遇应报尽报、手续应省尽省、监测应测尽测。民族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民族乡所有村级卫生室均配备了1名以上村医,打造了30分钟健康圈。全市民族乡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9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46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78个易扶安置点均实现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有效覆盖。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目前全市25个民族乡均已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民族乡233个村(居)全部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以“法治六盘水”“平安凉都”建设为抓手,统筹市、县、乡、村四级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提升到99.36%和99.03%。全面建设“贵州西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打造了一大批示范点,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的示范创建格局,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记者 杨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