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界别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启动建设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民族文化事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当前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民族博物馆既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平台,又是民族民间技艺传授教育和群众文化生活的综合场所,是收藏、保护、展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民族博物馆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展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市政府采取以下六种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保护。
一是申报性保护。截止2017年,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4项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名录;省级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7项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公布的9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98%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延伸性保护。拍摄了12集《民族魂——凉都民族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拍摄了《六盘水市彝族风情》电影,出版发行了《六盘水市民族志》、《贵州六盘水市彝族词典》、《六盘水民族风情》等文化人类学书籍。
三是研究性保护。彝文古籍《宇宙人文论》通过项目竞争性申报进入中宣部“十三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彝族历史文化记忆研究丛书》,并列入国家民委“十三五”重点文化保护项目。六盘水彝文古籍《金玉解结开路经》通过竞争性立项进入国家第四批珍贵古籍名录。彝文古籍《远古回声——乌蒙彝族古歌》、《水木根源见太初——彝族创世史诗》、《灵魂苦旅——盘州彝族指路经译集》、《六枝梭戛箐苗古歌翻译》、《盘县民族文化传承人传》等通过竞争性立项进入“贵州省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程”,并完成整理工作。
四是馆藏性保护。市文物局征集收藏了164册苗文古籍,市档案局征集收藏并修复600余册彝文古籍,市民族古籍办、各县区民族古籍办征集收藏300余册彝文古籍。
五是文物性保护。六枝特区政府立项保护六枝拦龙桥彝文摩崖,盘县政府立项保护78通阿文碑。
六是开发性保护。建成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并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成全省第一座布依生态风情园——六枝月亮河布依生态风情园;建成六枝落别乡布依民俗博物馆;建成中国第一座彝族文化园——水城海坪彝族文化园;建成水城陡箐——音画食尚·东关e寨苗族文化园。
二、当前建设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当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专班。由政府统筹,责成市民宗委牵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协助的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民宗委,具体负责对建设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前期工作进行调度协调。
二是汇总各部门建议。因民族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公益性系统文化工程,经费投入数额巨大,六盘水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16年完成,现无法进入规划。为争取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建设经费支持,2017年5月26日召开的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71号提案座谈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议:“应严格依照《博物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建设”。市发改委建议:“按照项目审批有关规定,在符合相关政策投向条件下,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上级资金申请,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
三是掌握省内民族博物馆实情。目前贵州省有民族博物馆三所,分别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隶属于贵州省民宗委,属县处级公益性事业单位,设在贵州民族文化宫内,是全国第五个省级民族博物馆;黔南州民族博物馆于1986年8月建成开馆,是黔南州民宗委直属事业单位,目前馆藏文物近5000件。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于1988年7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直属事业单位,有藏品10000余件。
三、下步工作安排
成立以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群芳为组长,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人民政府民族博物馆建设调研组,重点对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相关内容进行调研,预计7月中旬完成《关于建设六盘水市民族博物馆的调研报告》,市人民政府常务会将适时进行研究,并按照会议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