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宗委关于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0-09-29 17:13   字体:[]


市民宗委关于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

12号建议的答复


市人大代表柳光线: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彝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关心、帮助与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推动促进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彝族特色文化,促进彝族文化产业和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形成了保护—利用—保护的良好循环。

一、资金支持方面。结合我市彝族文化资源特点,市民宗委以学校为重要载体,深入推进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通过争取资金扶持,持续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2016年以来,投入省市民族资金127万元实施彝族文化进校园项目,支持学校开展彝族歌舞、彝族声乐、彝族体育项目、彝族语言文字、彝族手工艺等教学工作,丰富学校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彝族文化的兴趣和保护传承彝族文化的意识。通过积极扶持,培育了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民族中学、盘州市淤泥乡中心小学、盘州市鸡场坪中学、水城县海坪街道海坪小学、钟山区大湾镇大箐小学、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小学等一批彝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投入省、市民族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实施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彝族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彝族达体舞比赛,在盘州市淤泥乡建设彝族文化教育基地等,进一步打造彝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

二、彝族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荐彝族工艺人才参加省、市各类民族工艺培训班和比赛,举办全市民族工艺领军人才培训班,命名了柳胜、毛米奎、罗书珍、甘琼花、柳月芬、兰爱菊、袁春莲、张粉菊、金元汉等一批彝族工艺大师。通过培训和比赛,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人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积极推荐彝族教师参加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举办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彝族文化进校园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吴海燕、詹莉、康世成、杜波等一批省级彝族文化优秀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了全市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三、促进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印发了《六盘水市关于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发展我市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饮食、民族旅游、民族演艺娱乐、民族节日文化等工作提出了措施和保障,设立了市级民族文化产业扶持鼓励专项资金,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培育扶持,发展和壮大了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盘州市淤泥果图家民族服饰设计制作中心、贵州彝海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市醉美彝人文化有限公司、盘州市淤泥河红米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六盘水市亿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彝族文化企业。命名挂牌了10个省级彝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常态化开展彝族传统手工技艺传习,促进技艺传承,带动就业增收,推动企业发展。

   四、推动彝族文化旅游发展方面。2016年以来,我市围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特色民居合理保护、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的目标,借助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契机,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对彝族村寨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集中打造了盘州市淤泥彝族乡麻郎垤村、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坪地彝族乡箐口村、石桥镇妥乐村、翰林街道小关居委会麻峰岩寨、鸡场坪镇椅棋村、鸡场坪镇塘子边村、鸡场坪镇垤坞居委会,水城县海坪街道阿娄社区、果布戛乡大寨村,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大湾镇大箐村、汪家寨镇新华村、德坞街道办乌撒寨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一批特色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村寨示范。在盘州市北部民族地区,成功打造了1条连点成线的彝族特色村寨示范廊带,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旅游线路。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争取资金投入、加强载体打造,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营造彝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培养彝族文化人才,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和彝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和提升一批彝族文化旅游示范。




                                                                           

202097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杨群雁;联系电话:8268520



抄送:市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盘水市民宗委办公室              202097日印发